刚看见这条新闻,实在是不知道应该感慨这国产长安铃木质量太差,还是该感慨烟花威力太大。
“不要以为燃放的烟花是“正规厂商生产的”就不会出事儿——正规烟花生产厂家自己的仓库都经常被炸;
不要以为不燃放烟花就没事儿——就算你站在高楼窗口看别人放烟花都可能被炸瞎眼睛;
不要以为你连看都不看就没事儿——就算你不看,烟花也可能烧着你家的房子;
不要以为你燃放了烟花爆竹自己没受伤,也没看到有人受伤,也没引起火灾就没事儿——可能有老人在房间里被你的爆竹声音吓到猝死。”
贴上一篇我去年春节期间写的老文章:
中国人,你能不放鞭炮吗?
噼里啪啦的声音已经不足以描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的鞭炮声了,更应该用轰隆轰隆,嘁哩喀喳,摧枯拉朽,霹雳普隆,叮铃刚啷,乒乒乓乓……总之是让我耳朵极度疲惫,身心俱残。除了我这项上人头我浑身上下最精贵最好使的可就是我这双可以迅速分辨出几百种声音的耳朵了,可得好好保护。有好音乐统统伺候着~可是在这过年期间他们哥俩已经被土枪土炮折磨得不像样子了,我就得替他们说道说道!
“爆竹声声除旧岁”的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谓历史悠久。《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由此来逐退瘟神恶鬼。所谓爆竹就是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后来,装神弄鬼的炼丹家们在一次一次又一次不懈的尝试中,发现把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人们还将许多小型爆仗像长鞭似地串在一起,称为鞭炮。在此顺便澄清一点,巫师一般的炼丹师碰巧混制出的黑火药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粉末,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只把它运用在了如何做鞭炮上了,同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后经改良生产出的可用于枪炮的安全火药的关系就如同占地几百平方米重达几十吨的埃尼阿克跟你面前的电脑的关系。所以说,“鸦片战争中洋人用中国人制造的火药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民间的说法呢,甚至现在老头儿老太太们还要给小朋友们讲,在很久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它的名字叫做“年“,每到除夕的晚上它就到村子里为非作歹,所以村民们为了吓唬这只年兽,就在这天点晚上点上鞭炮云云云云,我不行了再接着码字就吐在键盘上了各位就凑合着吧反正情节你们都烂熟于胸了。就是这样一段传说在中国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上至今为人传唱。可是,可是可是,这种蒙昧,无知,野蛮的习俗竟然在现代社会还被接受着,我不禁对中华民族的智慧产生了一丝怀疑。
众所周知,放鞭炮的习俗是为了庆祝喜庆的场合,也就是结婚,开业,过节。但我似乎看不出这种习俗在当今的城市甚至是大部分农村地区里继续存在的必要,因为这种为了引起人注意的庆祝手段也就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还有滋生的土壤。父辈小的时候,过年在他们眼中是多么另人期待的一件事情啊,它意味着新棉袄新棉裤,意味着顿顿的玉米面可以换成几顿的大米白面,意味着可以手持父母的旱烟袋点上那一串串火红的鞭炮……而如今,鸡鸭鱼牛羊猪的,我们似乎并不再需要这种场合来填饱本来就油光肆意的肥肠了。而放鞭炮时家家穷困潦倒无以取乐的,穿开裆裤的娃娃们或拍着双手或捂着耳朵大笑着在大人的围护下窜来窜去的场景尽管是那么窝心却也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互相攀比着烧钱的行当,是年年手工鞭炮作坊炸断手炸瞎眼甚至炸死人的报道。
它唯一不被禁止的理由同烟草的情况完全一样。如果烟草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么国家为什么不像禁止毒品一样禁止烟草呢?原因只有一个,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才允许烟草的生产和销售以带来每年巨额的税收,我没有查到每年全国烟草行业总共会向国家纳多少税。但是我却可以推算出,这种经济利益已经可以让国家忽略掉每年从这部分税收中拿出的用于治疗烟草引起的疾病和相关医疗建设的十几亿资金和几百万条因香烟引起的肺癌致死的人命了。国家明令禁止条件不合格的作坊生产和出售鞭炮也仅是为了利于税收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对人民的保护等借口。也许你会说,放鞭炮的传统习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必须得提醒你了,文化和文明是两种联系但是有区别的概念,文化中精华部分的总和才能构成人类文明,如果中国旧社会女人缠足的丑恶文化都能被废除,那么这种既污染环境又劳民伤财的文化又有什么存在下去的理由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