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中东的巴扎——英汉翻译习作(2)

中东的巴扎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能把你带回几百甚至是几千年以前。其中让我最记忆犹新的那一个,它的入口处是一条由古老的砖墙砌成的哥特式的门廊。我从一个喧嚣而空旷的地带进入了另一个阴冷的黑窖里。极目望去,它便在尽头消失在模糊的影子中了。在集市中进进出出的人群里,时不时会有戴着悦耳的,叮当作响的铃铛的小驴子穿梭于其中。路最宽的地方有大约十二英尺,但每过几个摊位路就会窄个几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新鲜玩意儿,混杂着店主的叫卖声,驴统和驮夫为自己开路的高声有力的叫嚷,还有未来的商人之间的争论与讨价还价。令人耳眩的嘈杂交织在一起持续不断。

如果你继续向集市深处穿行,在入口处的那种喧闹变会逐渐消散,你已经来到寂静的布匹市场了。土路已经在人们无数次的践踏下变得坚硬,走在上面也悄无声息。拱型的泥墙与屋顶也不能制造任何回声了。店主们都是用一种慢而平缓的语气说话,那些买家沉浸在如此沉静的气氛里也不由的以同种语气说话。

在中东的巴扎里的一件怪事,就是卖同种商品的摊贩并不会为了避免竞争而分散于集市里的各个角落里,而是聚集在同一块地方,目的在于方便买主寻找,也可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行会以防止不公和骚扰。就拿布市来说,所有卖与布匹,窗帘,椅罩等有关商品的小贩都列道两旁。每家店的前柜都有一个用于展示货物的桌子和储物货架。讨价还价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面蒙黑纱的女人踱着悠闲的步子往来于店铺之间,还时不时的挑选,询价。在一些探试性的讨价还价之后她们会在心里按定几件东西真正的跟贩子们狠狠的杀起价来。

让小贩最后一刻才琢磨明白你到底喜欢的,想要的是什么,是顾客的一点小小的荣耀。因为要是被他猜中了,他就会把你想要的那件东西的价格抬高,还价的余地也会很少。另一方面,卖家总是标榜自己开出的价格根本已经让他无利可图了,他做出如此大的让步完全就是看在买家的面子上。顾客要是当时不满走掉又折回的话,这样的讨价还价可以持续一整日甚至好几天。

令人印象最深的,如画般的,就是集市里的铜市。只要你一靠近那里,叮叮当当的铜器碰撞声就会传入你的耳朵,直到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转过一个拐角看见那如童话中的耀眼的光亮。无数的打磨好的铜制灯具和火盆闪闪发光。每个店铺前都坐着学徒,他们大多是年轻的小男孩儿,其中一些还让人不可思议的年轻,但他们却能锤打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铜制容器。店主一般是在旁边指挥的,偶尔也会亲自动一下手。在远处,一个小男孩儿正用一个巨大的皮风箱给火炭煽风,风箱的一端系在他的大脚趾上。火炭的红光随着风箱的节奏忽明忽暗。在这里你能找到雕刻有精美传统图案的碗罐,抑或是这个国家每天都能见到的样式漂亮悦目的厨房用具,虽无雕饰,却绝对实用。

其他的地方像毯市,那里的毯子式样繁芜,花色众多,质地和地域特色庞杂:有的简单,另一些花里胡哨美的让人叹为观止;还有调料市场,飘散着富有异国情调的刺鼻气味;在食品市场上你可以买到最奢华的晚宴上用的到的所有大餐,或者你也可以同驮夫与学徒们混坐在一家小饭馆里简单的买来面包和奶酪充饥;染料,瓶罐和木工市场在别处盘综错杂。拱型的街道像座迷宫般把集市变的像蜂窝一样。此外,你可以时不时通过一道门廊瞥见一座阳光普照的小庭院。那是什么?是清真寺?还是一家普通的沙漠客栈?只见骆驼卑贱地躺在那里咀嚼着干草,一旁堆放着的,是它们从沙漠千里之外背负过来到捆捆货物。

也许集市里最令人难以磨灭的记忆不是来自它的整体气氛,些许是那个制造亚麻油的地方吧。那是个巨大的,阴暗得如同洞穴的房间,大约有三十英尺高,六十英尺宽,隐约可见的泥砖墙和拱型的房顶是厚实得像积聚了几百年的灰尘。这里有个巨大的石磨转盘,每一个都有一根巨大的柱子作为轴横贯其中。这跟轴的一端连在一跟垂直的柱子上。另一端则跟一只蒙眼的骆驼系在一起,骆驼便一直绕着这根可以转动的轴一圈一圈的走下去,同时提供了石磨转动的动力。磨盘在一条环行的石槽里滑动,一旁有往槽里添加亚麻籽的工人,这些籽被磨成浆,然后从中榨出油来。那些骆驼是我见过最健壮的,体格雄健,状态极佳。

从亚麻籽浆榨出油的工序由一个庞大的,摇摇欲塌的由横梁,滑轮,绳子组成的装置来完成。它比拱型的屋顶还要高,使骆驼和摸怕反而显得低矮了。这个机器由一个人操作,他负责将亚麻浆铲进一个大桶里,之后又灵巧地爬到一个令人目眩的高度去把绳子栓紧,再荡下来以利用自己的体重压迫那个树干做成的横梁上,以此带动绳子和滑轮运作。古老的大梁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随着绳子越来越紧,一股细细的亚麻油流在一条石槽里导进一只用过的大油桶里。大梁向地面吱呀着,紧绷地下沉时这股细流顿时变成流淌的,闪亮着油光的洪流。伴随着它的流淌,磨盘吱嘎作响,或发出轰隆隆的低声,而骆驼也间或发出几声呻吟与叹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